本篇文章1235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"小王熬夜寫的商品軟文案例軟文,發在官微三蠢才23個閱讀量,老板臉都綠了..."
這種新手踩坑的劇情天天都在演出。切實始創品牌想要迅速曝光,得學會借力打力。好比賣網紅小家電的,與其在自家官網自嗨,不如試試這些組合拳:
平臺范例 | 適用途景 | 操作技巧 |
---|---|---|
微博熱搜話題 | 新品上市造勢 | 綁定#打工人必備神器#類話題 |
抖音挑戰賽 | 功能可視化商品 | 發起#三秒搞定早餐#視頻挑戰 |
知乎問答 | 技巧流商品 | 回答"有哪些相知恨晚的家居好物" |
客歲有個做便攜咖啡機的品牌,把軟文拆成15秒的抖音素養視頻,共同"辦公室摸魚神器"話題,單條播放量破500萬。記著啊,別把雞蛋放一個籃子里,矩陣式投放才算是霸道。
老牌食物廠張總近來很愁悶:"咱們30年邁廠子的軟文,咋就干不過網紅品牌?"
這事兒得換一個思路玩。傳統公司要打信任牌,得往這些地方砸:
比如說某百年醬油廠,把非遺工藝寫成《老師傅的手作秘笈》發在本地生涯號,共同超市試吃運動,三個月地域販賣額漲了40%。重點在于把商品參數轉化為文明符號。
做入口保健品的李姐總抱怨:"砸錢投了十幾個號,來的都是看熱鬧的..."
癥結出在網民畫像錯位。試試這套組合:
有個做日本酵素的品牌,專門找營養師在知乎寫《拆解酵素減肥的三大誤區》,引流到微信私域后轉化率高達18%。記著不一樣的平臺要準備不一樣話術,育兒號側重穩當,健身號夸張塑形。
剛創業的小林只有5000塊估算,急得直撓頭:"這點錢能干啥?"
教你幾招不費錢的野途徑:
客歲有家賣除濕盒的,在南方城市貼吧發《梅雨季救命指南》,被吧主加精后自發傳播到23個地方群。中心要把廣告藏進適用干貨,讓人轉發時不以為在幫商家宣揚廣告。
做制造業軟件的劉總很迷惑:"公眾號發了幾十篇,一個顧客都沒來..."
這是典型的渠道錯配。B端軟文得這么玩:
某ERP系統廠商,在釘釘生態圈發《財務總監的一天》情景劇推文,三個月獲客成本降了60%。記著B端決議鏈長,得影響中心崗位人群。
曾經幫顧客在知乎發軟文價錢,硬核技巧文閱讀量慘淡。厥后改成《小白也能懂的區塊鏈指南》,用表情包圖解繁瑣概念,反而帶來20多個公司顧客。當初選平臺必看三點:網民停頓時長>粉絲數目,互動率>閱讀量,長尾效應>爆款熱度。
近來發現個新趨勢——把軟文拆成微信"虛構探店"腳本,引誘網民自發拍攝短視頻。你們試過這種玩法嗎?效果出乎預感的好,特殊是本地生涯類商品,簡直是流量杠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