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60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形?刷友人圈看到代購發的奶粉罐,和自己在藥房買的長得不太一樣。上個月我表姐花大價錢找人代購的UGG雪地靴,收到貨發現鞋底印著"MADE IN VIETNAM",氣得差點報警。這事兒讓我意識到,澳洲代購這潭水,比悉尼港還深。
說出來你可能不信,客歲澳洲消協數據表現,華人代購商圈贗品率高達17%。那些所謂的「直郵小票」,在義烏小商品商圈50塊能買一沓。更坑的是,有些代購把貨品堆在車庫半年才發貨,保健品都過時了還在賣。
價錢迷霧對照表:
我意識個在墨爾本做正品代購的姑娘,她友人圈消除商品圖,每周必發超市搶貨的狼狽樣——要么是頭發亂哄哄的搬貨視頻,要么是超市限購的告示牌。記著,真正的代購沒時間搞精修圖。
防偽四件套:
客歲有個友人炫耀買到「Costco員工內部價」的保健品,終局掃碼發現是專供出口的版本。澳洲法典劃定,零售商不得低于成本價販賣商品,所謂的內部價大多數是臨期品或平行水貨。不過有個破例——遇上超市清倉甩賣,確實能撿漏。
價錢紅線備忘錄:
街坊阿姨迷信直郵,終局等了兩個月收到被海關拆封的包裹,奶粉罐全都開了封。切實保稅倉商品都有溯源二維碼,反而比所謂直郵更透明。不過要留意,客歲曝出某保稅倉用國產貨混裝,以是得認準「跨境電子商務商品」標識。
物流時效對照:
直郵 | 保稅倉 | |
---|---|---|
時間 | 25-60天 | 3-7天 |
被稅概率 | 30% | 0% |
保質期 | 可能臨期 | 素日新穎 |
在悉尼生涯過的友人教我一招:盯著本地藥房的「清倉貨架」。上個月她代購的冷門助眠噴霧,海內根本沒人賣,終局在小紅書火了,凈利率比奶粉還高25%。尚有那些Coles限度款的蜂蜜,包裝土得掉渣,但成分表干凈得像礦泉水。
潛力股清單:
做了五年跨境商業,發古代購行業最暴利的不是奶粉保健品,而是澳洲本土打算師金飾。客歲幫顧客代購的Opal耳環,進價89澳幣,轉手賣1688國民幣尚有人搶。不過要留意,珍珠母貝制品需要申報,否則海關查到就是血本無歸。
近來發現個騷操作:讓代購去ALDI超市搶每周特惠。上周的特價牛排刀套裝,澳洲賣19刀,海內轉手599還求過于供。但得盯著代購拍結賬視頻,不然很可能收到義烏同款。
說個海關內部數據:個人包裹代價超過1000元有30%概率被抽查。以是那些號稱能代購整箱奶粉的,要么分開拓貨,要么在賭概率。下次找代購,記得單筆訂單別超過兩罐奶粉+三瓶保健品,這是五年換來的保命閱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