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216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老鐵們有沒有發現,食堂門口貼的傳單比外賣單還多?不是健身卡就是考研班,看得人轆集害怕癥都需要犯了。說真的,當初學生天天接受的廣告新聞量,比高數課板書還轆集。為啥有的廣告能讓學生主動照相發友人圈,有的卻淪為墊泡面神器?這事兒得從"看得見"和"看得進"提及。
舉一個栗子,客歲有個賣考研資料的,海報上寫滿課程表+名師頭像,終局被保潔阿姨當廢紙收了。厥后他們改成"圖書館清晨3點的燈光,咱們陪你點亮",當天咨詢量就翻倍。你看,校園廣告不是告訴,而是情緒觸發器。
靈魂拷問:學生到底想要啥?
咱得先整清晰,食堂排隊時的學生都在想啥:
把這些小心理揉進廣告里,效果立竿見影:
傳統文案 | 升級版文案 | 效果對比 |
---|---|---|
"考研班招生" | "讓張宇給你講段子,趁便考個研" | 咨詢量↑200% |
"健身房辦卡" | "體測不過?教你5招混過50米" | 轉化率↑150% |
"外賣優惠" | "比對象更懂你的深夜投喂指南" | 復購率↑90% |
這招數切實就仨字:說人話。
近來發現個有意思的景象:00后刷抖音都在搜"黌舍簡稱+黑話"。比如說"北影生存指南"、"武大櫻花逃跑打算"。這說明啥?校園傳播要會蹭自家流量池。
這里尚有個避坑指南:
客歲有個駕校在男廁小便池貼"看這里30秒,科目二通關秘笈",據說報紳士數翻了3倍。你品,你細品。
這兒有幾個騷操作,偕行見了要打人:
有個經典案例:某二手書平臺搞"課本流浪打算",讓學生用涂鴉換舊書。終局課本成了留言本,尚有人專門網絡不一樣院系的版本。這種介入感比扣頭更抓人。
有個血淚教訓:某品牌花大錢投了校園公眾號,終局閱讀量還沒食堂大媽口頭宣揚高。厥后改成"憑文章截圖找阿姨領茶葉蛋",當天裂變500+新開銷者。
說到最后,校園廣告切實就兩字:走心。那些能把校訓編成rap、能把食堂菜譜做成星座運勢的品牌,活該他們火。下次寫文案前,先問一問自己:這內容我違心轉給暗戀對象看嗎?倘若自己都嫌丟人,趁早重寫吧!
對了,近來發現個新趨勢:短視頻平臺開始推"校園星圖"功能,能定向投遞給同校學生。這玩意兒用好了,說不定比校廣播站還管用。不過詳細咋玩,咱們下回再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