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1194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哎,你是不是刷到過如許的視頻?有人邊旅行邊贏利,有人在家發攻略月入5萬,更夸張的尚有單條視頻帶貨賺6789元!這些數字聽著像天方夜譚?今天咱們就扒開旅行產業的赫然外衣,看一看哪些角落真藏著"暴利密鑰"。
客歲有個數據驚到我了——天下70%的旅行社年利潤不足10萬,但個別小眾賽道的工作職員卻能月入30萬+。這差距咋就這么大?看一看這幾個對比案例你就懂了:
傳統玩法 | 暴利玩法 | 利潤率對比 |
---|---|---|
跟團游抽成 | 定制旅行打算 | 5% vs 40% |
景區門票代售 | 小眾景點獨家共同 | 3% vs 50% |
旅館客房預訂 | 高端民宿代經營 | 8% vs 35% |
舉一個真實例子:我意識個95后姑娘,專門給北上廣深的高管定制"療愈旅行",客歲接了12單南極行程,每單抽成8-15萬。她說法門就八個字:"賣的不是行程,是情緒"。
你可能以為沒資源沒人脈玩不轉,但看一看這些野途徑:
重點來了!這些玩法的共同點:
倘若你有點啟動資金,試試這些高階玩法:
這里尚有個騷操作——把旅行變成真人秀。比如說構造"90后逃離北上廣"主題運動,每人收費1.5萬,包括:
有個血淚教訓得說:客歲某博主推"無人島探險",終局遇上暴雨救援花了7萬,賠得底褲都不剩。以是啊,穩當紅線碰不得!
在旅行產業混了八年,我發現個怪景象——越暴利的名目,看著越不像旅行。就像誰人賣電子攻略月入5萬的案例,實質上賣的是新聞焦慮化解方案;再比如說定制游暴利,中心在供給情緒代價。
當初看網頁7說的成本把持確實重要,但更中心的是找履新異化賽道。就像我常提到的:在旅行產業想贏利,你得比游客更懂他們想要些什么,而非更懂景點。下次有人跟你說"旅行產業不贏利",甩他兩個數據:視頻號旅行內容流量年增320%,小紅書文旅月活破1億——這不是紅海,是還沒完整開拓的藍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