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篇文章958字,閱讀大概需要2分鐘
為什么你的商品先容老外看不懂?可能輸在不會“跨文明翻譯”
上周幫友人改跨境電商的茶葉文案,原稿寫“產自北緯30°黃金產區”,老外顧客一臉懵。改成“比斯里蘭卡紅茶多3倍茶多酚”后,詢盤量翻了5倍。店主上線國際站,寫英文軟文案例得學會采用寰球視角講故事。
Q:怎么知道西歐顧客和東南亞開銷者要求不一樣?
扒了300條亞馬遜熱評發現:
地域化標簽對照表:
顧客群體 | 必提中心詞 |
---|---|
北美寶媽 → Non-GMO(非轉遺傳因子) | |
歐洲極客 → Carbon footprint(碳足跡) | |
澳洲戶外黨 → Waterproof level(防水等級) |
Q:技巧參數怎么寫出人情趣?
試試痛點翻譯公式:
傳統VS革新寫法對比:
常規操作 | 破圈寫法 |
---|---|
列舉功能 → 痛點場景+化解方案 | |
自夸品德 → 顧客證言+檢測報告 |
Q:新店沒批評沒流量怎么辦?
這三個野途徑親測有效:
商品范例 | 高轉化長尾詞 |
---|---|
母嬰用品 → “Hypoallergenic baby monitor” | |
健身東西 → “Compact gym for studio apartment” |
本人觀點:近來發現個反常識景象——英文軟文案例里帶點中文拼音反而能增強信任度。比如說賣陶瓷餐具夸張“采用景德鎮Zhuni clay”,配上漢語拼音標注,老外以為更正宗。下次寫商品故事時,不妨保留中心工藝的母語表達,文明差異本身就是賣點。記著,國際商業不是消除差異,而是把差異變成溢價資源。